板塊擠壓變形 氣象局:台灣恐從「番薯」變「香蕉」
台灣位處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交界處,常因板塊運動而發生地震,中央氣象局表示,為了觀察地層變化,在全台建置了超過160個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」測站,結果顯示,地震前後台灣斷層都會偷偷移動,像是蘭嶼、綠島移動最明顯,一年移動約7、8公分,經過上百年長期板塊擠壓,台灣的形狀恐怕會越來越瘦長,外型可能從「蕃薯」逐漸變成「香蕉」。
氣象局設置160個GPS測站 台斷層「偷偷移動」
位在板塊交界的台灣時常有地震發生,長年累月,台灣的地層也悄悄發生變化。中央氣象局建置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,2009年至2018年板塊擠壓碰撞出現造山運動,發現東部地區移動最明顯,尤其綠島、蘭嶼每年平均向西北方向移動7至8公分。
地震測報中心進一步表示,長期下來,板塊不斷往中間擠壓,受力點在台灣中間往兩邊推,沖繩海峽的板塊和北呂宋島弧一南一北被拉開,台灣的形狀恐怕會越來越瘦長,外型可能從「蕃薯」逐漸變成「香蕉」,但因地殼一年只變動7、8公分,因此可能也需要好幾百年的時間,甚至還要考量其他因素。
地殼變化不只地震過後 「能量累積」過程也會
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,「我們(東邊)壓縮它,看起來好像變窄,但是其實我們的西部平原原本很多斷層,它會變成山脈,所以西部平原會擴大,你要看壓縮的速度跟那個(西部)長胖的速度,當然另外還有一個是海岸的泥沙堆積,堆積的時候,它也會讓你國土變大。」
專家也解釋,不只是地震後地殼會出現變化,在累積能量的過程中,地表就會出現微量的變形,地球科學家透過這個原理,長期連續監測台灣地表的定位,希望研究出成熟的技術,有朝一日可以找出大地震發生前的徵兆。
台北/鄭伊珊、周煒傑 責任編輯/朱怡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