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免洗腎、預防腎病變從「1件事」做起!太胖也會傷腎

根據衛福部11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,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,共有5470人死亡。但你知道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三高疾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嗎? 

事實上,國人對慢性腎臟病識感仍舊缺乏。根據國健署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指出,18歲以上的民眾,有2成不知道血糖控制不良,會引起腎臟病;也有5成不知道血壓控制不好,會引起腎臟病。

全台慢性腎臟病患者約有200萬人,20歲以上成年人中,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,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根據國健署202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,40歲以上民眾有近2成有腎功能問題,血糖過高者更是高達3成。

三高疾病愈多 腎臟病發生率愈高

台灣運動營養學會理事長、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暨家庭醫學科教授黃國晉指出,根據文獻顯示,罹患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民眾,5年內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率,分別是非三高患者的2.4倍、1.7倍及1.6倍;而患者在洗腎前一年罹患的疾病中,前三名就是三高,其中患有糖尿病者更占了4成7。

根據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結果發現,40歲以上民眾中,沒有三高者,其腎功能正常的比率高達8成5,而罹患的三高疾病愈多,腎功能正常的比率愈差,下降6至7成;患有一種三高者,約有13至17%患有初期慢性腎臟病,兩種三高者有18%,三種三高者則為22%。

研究也發現,末期腎臟病前期也有類似現象,罹患的三高疾病種類愈多,患有末期腎臟病前期的比率也愈高,同時患有三種三高疾病者,其有末期腎臟病前期的情形,高出沒有三高者近3倍之多。 

三高造成腎臟病

 高血糖

黃國晉表示,慢性腎臟病的發生原因中,糖尿病是最主要的因素,國人糖尿病患者中,有高達45至46%同時罹患慢性腎臟病,其中更有1/3已進入末期腎臟病前期,洗腎病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由糖尿病所引起。

當身體處於高血糖狀態下,因血糖控制不良,腎臟長期過濾血糖濃度高的血液時,容易造成腎臟細胞出現腎絲球增大、纖維化及基底膜增厚等結構性的改變,也會使腎臟血流的自動調節機制受到損害,進而造成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。

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,容易導致生長激素、升糖激素、血管張力素等荷爾蒙不平衡,也會導致腎功能下降,且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過大,無論是高血糖或低血糖,都會造成腎臟的傷害,形成所謂的糖尿病腎病變。

另外,許多糖尿病患者不只有高血糖問題,還會合併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尿酸等,進而傷害腎臟的健康。因此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,腎功能也會連帶受到影響,增加日後洗腎的機率,建議控制糖化血色素小於7%,至於老年糖尿病患者,糖化血色素則可放寬至7至9%。

❷高血壓

高血壓為第2大洗腎原因,約占30%洗腎人口。黃國晉說明,高血壓會導致全身血管的管壁壓力升高,造成腎臟內的腎小動脈與腎絲球內微血管收縮、硬化,腎小動脈收縮會使腎絲球及腎小管發生缺血性壞死,進而無法有效過濾血中毒素及身體廢物,致使腎臟萎縮及纖維化;而腎小動脈擴張則使腎絲球內壓力升高,與腎絲球硬化、蛋白尿及腎功能惡化有關,將影響腎臟功能,進而釀成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與病情惡化。

高血壓同時會造成腎臟組織病變,引起急性或慢性腎絲球腎炎、腎絲球硬化、間質性腎炎、腎素瘤、腎動脈狹窄或堵塞、腎血管瘤、腎血管炎,都會造成高血壓腎病變。

高血壓是末期腎臟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,而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,建議將血壓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,以減緩腎臟病的惡化,非洗腎患者的血壓可控制在140/90 mmHg以下;若是已經出現蛋白尿的慢性腎病患者,建議血壓控制在130/80 mmHg以下。

❸高血脂

高血脂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,較一般人增加近4成以上。黃國晉表示,血脂異常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,高血脂患者腎功能不好的比例明顯偏高,而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比較容易出現血脂異常,且隨著腎功能不全的病程愈往後期,血脂異常的比例也會愈高。

高血脂是指低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,兩者皆超標,高血脂會產生粥狀動脈硬化,使血管內皮細胞改變,導致腎臟血管狹窄、阻塞及硬化,造成腎臟結構改變,當血管無法輸送血液,腎臟就喪失代謝毒素及廢物的功能,最終演變慢性腎臟病。

而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,沉積在血管內皮,會促進血管發炎、腎絲球膈細胞增生,同時讓巨噬細胞聚集,易導致腎絲球纖維化,引起腎絲球腎炎,造成腎功能不可逆的損害。

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血脂異常,建議總膽固醇200mg/dl以下、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~100mg/dL以下、三酸甘油酯控制在150至180mg/dL以下;進入洗腎的患者,低密度膽固醇更建議降到55mg/dL以下。

肥胖也會罹腎臟病

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也發現,肥胖會顯著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率,且在罹患腎臟病後,肥胖會加速腎臟病更加惡化。

國健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,4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,BMI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56.3%,且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的慢性腎臟病患者,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者竟也近達5成,其中女性慢性腎臟病患為58.7%,高於男性慢性腎臟病患的45.9%。

黃國晉指出,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%,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,使得腎絲球肥大、腎絲球超過濾及蛋白尿的排出量增加,進而導致腎絲球硬化,罹患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增加;且肥胖也會增加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機率,而三高其實也是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。

控制三高 用藥治療最重要

一名30多歲的陳小姐,整個家族都有糖尿病,她自己除了肥胖,也是三高患者,雖然有服藥、打胰島素治療;但每次回診血糖仍控制不佳,糖化血色素超過10%以上。原來是她飲食不忌口,還經常忘記打胰島素,結果短短6年的時間不到,就進入洗腎階段。

黃國晉指出,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,含有豐富的微血管,如果血壓、血糖或血脂控制不好,就會造成血管壁傷害及腎病變,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,將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;若是血壓控制不良,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,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,將導致腎臟病發生,建議三高族群應做好疾病控制,才能預防腎臟病。

根據國健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,顯示有5成6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沒有注意量血壓,5成1以上沒有注意量測血糖,6成4以上沒有注意測量膽固醇。

在規則服藥控制三高患者,除了糖尿病患者有9成以上規律服藥外,在高血壓及高血脂的部分,僅有5至7成按醫囑用藥,且愈年輕的慢性腎臟病患,愈不注意測量三高及規律用藥。

黃國晉提到,許多三高患者缺乏正確觀念,認為按時服用三高藥物會傷害腎臟,事實上,正確使用三高藥物才能保護腎臟、避免洗腎;而真正會傷腎的藥物其實是來路不明的偏方、中草藥,以及隨意濫用止痛藥等腎毒性藥物有關。

預防腎臟病 先控制糖尿病

以糖尿病為例,罹患腎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,洗腎患者中又以糖尿病患占近半數。黃國晉認為,要預防腎臟病的發生,首要就是控制糖尿病,糖尿病患罹病10年以上,約有1/3患者會產生腎功能衰退的現象。

治療糖尿病除了傳統降血糖藥、胰島素針劑外,新一代的口服降血糖藥SGLT-2抑制劑及GLP-1腸泌素類藥物,都具有保護腎臟的效果。SGLT-2抑制劑是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,讓糖分經由小便排出體外,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,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,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;GLP-1腸泌素類藥物,除了調控胰島細胞外,抑制升糖素分泌、促進胰島素分泌,同時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、腎臟病變的風險。

除規律用藥,根據研究顯示,透過良好生活型態介入,包括:良好飲食習慣、維持理想體重、規律運動、減少鹽分攝取、戒菸及適當紓壓,幫助改善血糖、血壓及血脂等,都可有效延緩腎病變發生;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%以下,發生腎病變的風險降低了27%,而高血壓患者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,腎病變風險則可降低35%。

【延伸閱讀】
判定洗腎,就失去自由、沒救了!腎臟科醫師告訴你5個事實的真象
腎功能衰退,噁心、反胃、食慾差,要洗腎還是洗肚子?兩種方式優缺點一次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