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痛、腹瀉、血便是大腸癌、激躁症?胃腸肝膽科:沒控制影響大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,肚子脹氣、腹瀉、便秘,甚至有時拉血便等都很常見,尤其因為生活忙碌,許多人三餐飲食不正常或經常外食,導致胃腸等消化系統經常拉警報。一般人多半會吃些腸胃藥來緩解,但如果吃了藥、改變了生活或飲食模式,症狀還是不斷出現,就得趕緊就醫檢查,讓醫師判斷是否因其他疾病所引起。
就有一位從20歲起就常嚴重腹瀉、便秘的女性患者,因為輕忽初期症狀,到來來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,且一吃完東西馬上腹瀉拉血,甚至拉到發燒昏倒,就醫時發現他的血紅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,最後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。這才知道原來他不是腸躁症,也不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,而是這個會困擾生活品質,且也可能會進展成大腸癌的疾病。
發炎性腸道性疾病,易反覆發炎、潰瘍
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指出,發炎性腸道性疾病如果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,好好的控制發炎狀況;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、潰瘍,而產生膿瘍、瘻管、狹窄、阻塞、穿孔,甚至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,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。
其中又以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為最高,比克隆氏症來得高,但隨著腸道發炎程度的改善,腸癌風險也大幅下降,進而減少腸道手術。此外,在生物製劑的年代,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的腸切除率下降一半以上,這顯示積極有效且精準的控制發炎,可大幅改善疾病的預後,並能避免併發症。
潰瘍性結腸炎也會影響關節、皮膚及眼睛
李柏賢表示,潰瘍性結腸炎影響的不僅是腸道而已,還可能侵犯關節、皮膚及眼睛,造成周邊關節炎、脊椎炎、結節性紅斑、壞疽性膿皮症、眼睛虹彩炎等疾病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有些研究指出,長期慢性發炎也會增加心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,所幸這樣的風險會隨著全身性發炎的控制而下降。值得注意的是,腸道外症狀四分之一出現在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前,所以,若有相關症狀合併三個月以上肚子痛、拉肚子、血便、貧血以及體重減輕,一定要盡早就醫,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。
透過正確治療,控制病情不復發
因此,控制好潰瘍性結腸炎關乎全身的健康狀況。李柏賢說明,輕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,使用傳統用藥就足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;中重度發炎的患者如果使用傳統藥物效果不好的話,則可以選擇生物製劑來控制發炎的狀況。目前生物製劑的品項多,包括靜脈及皮下注射,另外以施打頻率來看,有每2周、4周、8周或12週施打一次的,而且也陸續納入健保。
最後李柏賢呼籲,民眾如有腹瀉、腹痛、血便、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,應提高警覺,盡早就醫尋求協助,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,避免腸炎變腸癌。
延伸閱讀:
。不吃醃肉紅肉不吸菸,癌症還是找上門,恐因1飲料增風險
。吃飯配飲料恐害變老、糖尿病、罹癌風險增! 營養師授「防爆卡搭配法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