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苗專家李秉穎呼籲避免秋冬雙病毒傷心血管 建議施打「1疫苗」
本文摘自<常春月刊>474期
文/鍾碧芳
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,民眾自我保護意識高,勤洗手、戴口罩等措施做得好,讓以往每年出現的流感銷聲匿跡;但隨著疫情趨於平緩,流感也蠢蠢欲動。
臺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,歷年冬天都是流感好發季節,民眾一旦鬆懈放下戒心,流感疫情恐將爆發。
流感加重心血管疾病重症風險
在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,民眾對流感威脅及其併發症警覺性稍有降低;流感病毒所引發如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痠痛、流鼻水、喉嚨痛等症狀,更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,如肺炎、腦炎、心肌炎或其他嚴重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於2019年所發布的訊息指出,流感是造成下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主因,近幾年陸續觀察到流感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,包括美國於百年前發現超額死亡的主因,如器質性心臟病、腎病變及糖尿病與腦中風等,都在流感大流行時出現死亡高峰;2007~2009年的類流感病例交叉分析也發現,類流感症狀會在一定時間內大幅增加3倍中風風險。2010~2014年於明尼蘇達、馬里蘭、北卡羅來納、密西西州等4個社區的抽樣資料顯示,流感活躍度愈高、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數愈多,尤其是心臟衰竭住院比例。
英國及香港的觀察性研究(1999~2008年)則發現,有3~6%的心肌梗塞相關死亡可歸因於流感,且在流感高峰期,比例會增加到10~14%。加拿大1994~2000年研究顯示,流感會導致5~12倍慢性心臟病或慢性肺病患者死亡風險,慢性肺病及心臟病的風險將高達20倍。
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
李秉穎認為,長期以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原因是動脈硬化,而動脈硬化的原因與血管中的膽固醇、脂肪酸堆積所造成,並認為飲食攝取油脂過量是主因之一。
「但有新研究發現,光是血液中的油脂,不見得會引發動脈硬化,必須達到血管內皮有受傷的條件,才會讓斑塊堆積,而會讓血管受傷的機制就是發炎反應。」身體的發炎反應及因抗原引起的免疫刺激,多少都會造成血管受傷,像是新冠肺炎病毒、流感病毒等。也因流感傳播力快、受感染的機率高,所以陸續有針對接種流感疫苗後,是否能降低腦中風、心肌梗塞發生的研究。國外疫苗大廠賽諾菲的研究指出,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風險。
「確實有研究發現,施打流感疫苗後,發生腦中風、心肌梗塞的機率有減少。」李秉穎說,從台灣健保資料庫也可看出,施打流感疫苗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減少,且過去若每年施打,「打的次數越多、發生腦中風的機率越低。」另外,在流感流行季節開始的一週內,中風發生的機率是增加的。
醫籲流感高峰期前,接種疫苗能保護心血管
李秉穎呼籲,接種流感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流感病毒外,也可避免肺炎、腦炎等併發症的產生,更可預防心血管疾病。孕婦也可接種,目前已有間接證據顯示,孕婦若得到流感,對胎兒健康影響大,可能會令器官功能出現異常,甚至包括腦部發育也會受影響。
李秉穎再次強調,從2020年至今,流感流行季節內流感幾乎消失無蹤,大部分人對於流感的抵抗力都弱,尤其在新冠肺炎仍未停歇下,若連流感病毒也一起流行,勢必讓醫療負擔更加嚴峻。建議民眾可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,施打完整三劑的新冠肺炎疫苗(高風險族群可施打第四劑)及流感疫苗,以加強自我保護。
(MAT-TW-2201267-1.0-08/2022)
延伸閱讀:
。高危險群一旦罹患流感併發症,將會影響這5大系統
。聲音沙啞、喉嚨痛恐是危急重症!急診醫解病因 「4族群」小心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