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癌難發現!大腸癌、直腸癌差在哪? 醫揭「關鍵症狀差異」
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不菸不酒,平時愛吃蔬果還喜歡運動,曾被診斷出直腸癌,接受多次化療,好不容易控制住病情,在產下第二胎,卻又直腸癌復發,且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,再度引發各界對預防大腸直腸癌的關注。
大腸癌直腸癌 台灣發生率第一名
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。大腸一般分為四個部分,由盲腸、結腸(可分升、橫、降、乙狀結腸)、直腸、肛門所組成。大腸(盲腸及結腸)發生的癌症統稱大腸癌或結腸癌。
直腸則是乙狀結腸以下、肛門以上的一小段腸道,長度約12-15公分,腫瘤若長在肛門往上15公分內的距離,就稱為直腸癌。大腸癌發生位置及機率大約為40%發生於近端結腸;60%發生在遠端結腸及直腸。
大腸癌、直腸癌 兩者有何差異?
大腸直腸癌的最大差異在於症狀的表現,大腸癌症狀較不明顯,會有疲憊、排便習慣改變、慢性貧血、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、大便性狀改變、腹痛等症狀;直腸癌因發生位置靠近肛門處,感受會較明顯,可能會有排便急迫感、裡急後重感、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、排便不完全感等症狀。
此外,直腸的生理構造與大腸不同,所以直腸長了腫瘤時,即使經過完整治療,它在局部復發的機率比結腸癌高,所以治療時除了要顧及肛門功能的保留,更要兼顧降低局部復發的機率。
大腸息肉 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
大腸癌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,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,存活率可高達90%以上。大腸癌主要由腺瘤瘜肉癌化造成,大腸息肉的發生率為年紀愈大、發生率愈高;50歲時盛行率是20%至30%,70 歲為50%以上。
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提醒,50歲以上為好發族群,建議每1-2年可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-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;若有大腸癌家族史、肥胖、少運動、抽菸、不良飲食習慣者,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。
大腸直腸癌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 預後回檢追蹤勿鬆懈
罹患大腸直腸癌存活的關鍵在於發現的期別,零期的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可達近100%,第一期在術後的五年存活率也可高達90~95%,第二、三期分別為80%及65%,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則大幅降低約為10%~20%。
除了零期癌細胞不會轉移外,第一至四期患者即使經過腫瘤切除手術,都有復發的可能;以第二期及第三期患者來說,復發期約在2-3年,因此手術後的前2年一定要做到定期密切追蹤,約每3個月就要回檢追蹤,接下來的2年也不能鬆懈,仍要持續回檢追蹤,直到術後的第5年,若回檢狀況無異常,其復發機率可大幅降低。
延伸閱讀:
·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!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:「加上1情況」罹大腸癌風險狂飆
·大腸鏡檢查正常,仍罹大腸癌? 專家揪「關鍵原因」:小心大腸間隔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