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列印人造素肉 環保風潮與時俱進

人造素肉技術愈趨成熟,也愈來愈多人能夠接受素肉食品。圖:NHK

攻占街頭,征服味蕾的庶民小吃,色香味俱全,但不論從漢堡肉排到餐桌上的牛排,很難想像這些全來自實驗室。西班牙新創公司利用3D列印技術,印出一塊塊牛排,而且是以粉狀米,豌豆蛋白跟海藻纖維等食材,作為原料,製成的人造素肉。

利用3D列印技術 打造人造素肉

每20到40分鐘,就能產出一塊人造牛排,油煎後不僅看起來、聞起來,都像真的牛排,就連牛肉帶筋的嚼勁都能複製。人造牛排取代飼養牛隻,還能大幅減少飼養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,更何況年輕一代對人造素肉的接受度越來越高。

人造素肉技術傳到日本 新潟新創公司仿效

新潟這家新創公司積極研發素食牛肉,2020年6月上市後,狂銷十萬份。業者強調,要能掌握熱度、水分跟壓力的黃金比例,才能完美重現真肉口感。除了素牛肉、素雞肉,業者還研發素食鮪魚罐頭等一共13種素食商品。另外這家食用油大廠更發揮創意,利用大豆跟豆漿研發出世界首款素食海膽,拿來做成焗烤義大利麵,口感跟真的海膽一樣。

大阪大學研究團隊研發 複製霜降和牛

人工培養肉也是創新概念,並非以植物蛋白製成的素肉,而是改用動物組織培養出的人造肉,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結合培養肉跟3D列印技術,複製出霜降和牛。過去的人造肉多以絞肉方式產出,但為了做出一整塊像樣的霜降和牛,研究團隊從基本開始拆解,培養出肌肉、脂肪跟血管等組織,再利用3D列印排列組合成整塊霜降和牛,當中一根肌肉纖維僅0.5毫米。技術還在研發階段,一旦成功將可解決霜降和牛數量稀少跟價格昂貴等問題。

為了減少環境汙染,增加糧食供給,不論培養肉或素肉,都成了各國新創的研發目標,未來更可能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食。英國巴克萊集團評估,到了2029年,人造肉銷售規模可達1400億美元,大約台幣3.9兆,攻占全球肉品市場的10%。

責任編輯/謝文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