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綿城市新概念 防洪深入地下水庫
極端氣候 造成降雨頻繁,為了減少水患的發生,學者專家們紛紛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,透過滯洪池和透水鋪面等海綿設施,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,目前台北市就有4座大型滯洪池,其中一座位在文山區辛亥路的憲兵營區滯洪池,是台北最大的地下滯洪池,蓄滿水時可達4萬6千立方公尺,相當於20座奧運泳池的水量,就像一座地下小水庫,不過再多海綿設施,面對極端氣候仍有極限,減緩全球暖化問題,才能真正減少洪災發生機會。
極端氣候暴雨頻繁 減少水患治水難題
襲捲美國東北部的艾達颶風,9月1日晚間短短5小時內,就在紐約市灌進,相當於5萬座奧運泳池雨量,大水淹沒紐約地鐵站,造成至少45人死亡,紐澤西紐華克機場也淹大水,從空中到地面交通全面停擺,瞬間暴雨愈下愈頻繁,重創紐約的艾達颶風,一旦發生在台灣,後果將不堪設想,以台北市來說,下水道保護標準,是每小時78.8毫米,其他非大型都會區,更只有40到50毫米,但艾達颶風最大時雨量,就高達80毫米,如何減少城市水患,成為無可避免的治水難題。
北市工務局水利科長林洙宏表示,工程都有它的保護極限,以台北市來講,就是每小時排水78.8毫米,若超過這個部分就會有一點短暫積淹的風險,如何在城市內,透過城市各個不同的空間,包括開放空間、綠地這些地方,讓下雨的時候,這些地方能夠儲存一些水,能夠滯洪,這樣子雨水就不會,這麼快地排到河流裡面,也就會減少積淹水的可能。
深入滯洪池 最大蓄水容量約20座奧運泳池
從台北市區往新店方向,一路經過辛亥隧道,來到文山區辛亥路一帶,這裡過去是憲兵營區,底下則藏有一座,全台北最大的地下滯洪池,在工程人員帶領下,我們得以深入內部一探究竟,由於滯洪池深度極深,內部空間密不透風,因此在進入之前,必須先啟動抽風設備,順著樓梯往下走,來到地下一樓高度,就能看到一個大型進水口,放眼望去除了支撐樑柱和四座大型抽水設備,其餘空間全都可以用來暫存雨水,平常維持在最低水位,以備不時之需,爭取下次最大的滯洪空間。
整個滯洪池,水深可達11.2公尺,相當於三層樓,蓄水容量共4萬6千立方公尺,大約是20座奧運泳池的水量,蓄滿水後這裡宛如一座地下小水庫,四座抽水機,每秒可抽1.375噸的水量,還得連抽10個小時,才能把水抽乾。當水位上升40公分的時候,就會進入到箱涵做一個滯洪,回到路面的控制面板,可以監測滯洪池,與地下箱涵水位,當降雨來得又急又猛,瞬間超過地下箱涵容量,附近的雨水就會,自動流進這座滯洪池,避免發生淹水災情。
滯洪池可吸收致災雨水 減少水患發生機會
在今年6月4日鋒面來襲,加上彩雲颱風外圍環流,導致雙北多處強降雨,當天最大時雨量,下在台北市大安區達到137.5毫米,信義區129.5毫米,文山區也有116毫米,一天內淹水災情多達418筆,透過6月4日滯洪池內部監視器畫面,可以看到滾滾泥水,不斷往下沖刷,12點51分左右,水位還沒有達到地下一樓的高度,不到一個小時已經幾乎全滿,若是少了滯洪池,及時發揮作用,路面淹水災情恐怕更嚴重。北市工務局水利科長林洙宏表示,面對這種尖峰雨,盡量在市區裡面,找可行的地方去增加滯洪量,設置透水鋪面,把市區的保水量體,慢慢把它做大。
全台人口最密集的台北市,共有4座大型滯洪池,除了憲兵營區,另外還有文山運動中心地下滯洪池,內湖則有金瑞大溝溪兩座,若把滯洪池,想像成巨大的海綿設施,在大雨發生時可以吸收大量水分,城市中的綠地或透水鋪面,則像海綿表層,協助雨水往下滲透,減少水往地面流。位在內湖科技園區的,大港墘公園,周遭全是鋼筋水泥,公園內三分之二的空間,保留成綠地,還刻意做成下凹形狀,而非一片平坦,下凹式綠地做一個集洪的效果,讓它的雨水慢慢地滲透下去,不會造成溢流到路面,土壤會先吸收部分水分,下方則有陰井和雨撲滿,可以留住雨水提供使用。
打造多種海綿設施 提高都市防洪能力
從推動海綿城市以來,大概已經推動30幾座的公園,有在進行這些雨撲滿的設置,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地區,要建造大型滯洪空間並不容易,學者認為,可以多打造綠地,透水鋪面等海綿設施,來提高都市防洪能力,像是大港墘公園就是一座,以海綿設施為主的防洪公園,但學者也提醒,並非海綿設施蓋得愈多,就一定不會淹水,以中國鄭州為例,雖然號稱是海綿城市,依然發生難以承受的致災洪水,因為再怎麼大的海綿一定會吸飽,吸飽之後水還是會滲出來的,所以再多的海綿設施,面對極端氣候仍然有極限,節能減碳,減緩全球暖化問題,才能真正減少洪災發生的機會。
記者/蔡佳珍 陳世忠 責任編輯/陳加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