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紅驗抗體差很大 羅一鈞分析5案結果:和檢驗時間有關
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。圖/台視新聞

陸續有網紅自費公開接種疫苗後抗體檢測結果,讓近期COVID-19疫苗第一劑產生多少抗體,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,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,討論相關指引。而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針對近期案例做出相關說明,指出,民眾在第一劑疫苗接種後,到第二劑疫苗之間,抗體的產生都是「動態變化的過程」,更強調檢驗的時間、個人差異與試劑檢驗都有相關。

羅一鈞共列5案,當中3人接種高端疫苗、AZ和莫德納疫苗各1人,接種日期從7月底到8月底,檢驗日期在近一、二週。羅一鈞表示,影響抗體濃度因素有很多,其中包含「接種後的時間」,有可能太早驗,抗體濃度就低,晚點驗就比較高。

羅一鈞提到,接種者個人體質也會影響數值的差別,有些人產生抗體快,有些人會慢。在這5案中,抗體濃度從雙位數到四位數都有,且最高最低者都是接種高端。羅一鈞表示,根據國際數據顯示,輝瑞BNT疫苗雖然產生疫苗快又多,但在接種後2至3週,還沒接種第二劑的話,抗體濃度差異也是從雙位數到四位數都有,「範圍非常地寬」,第二劑後,會比較穩定。

「這是龜兔賽跑的過程。」羅一鈞認為,民眾難免會想檢驗抗體,並與身邊親友比較,但在打完第二劑後,民眾再去驗抗體,就比較不會受到時間限制,也不會因為第一劑抗體濃度低,打完第二劑抗體依舊低,在過去無論時B型肝炎或其它疫苗,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。

羅一鈞也說,商業化抗體試劑各廠牌也可能有不同單位,較難比較,且現在使用的試劑測到的抗體,並非「中和抗體」,而影響保護力的是「中和抗體」的數據,因此測試出來的數字都只能推估或參考,並不等同於「保護力有跟沒有」。

最後,羅一鈞強調,檢驗抗體只是所有免疫反應當中的一環,並沒有辦法透過抗體,知道細胞免疫的部分是否產生足夠效果。

羅一鈞指出,未來朝開放抗體檢驗開放應用時,會要求執行機構針對上述部分,詳加說明,也會律定檢驗標的、方法,讓民眾未來拿到的報告,能夠有一致性。

責任編輯/胡立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