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校正回歸」非台灣發明 國外也有時間差

指揮中心昨天(22日)公布400例「校正回歸」個案,引發不少討論聲浪,也有人批政府是在蓋牌、造假數據,對此,許多專家學者都表示,國外也經常因為檢驗大塞車,之後才進行數據修正,根據WHO統計,英國、美國和瑞士都不只一次進行數據修正,可見「校正回歸」是很常見的現象。

非台灣首創 美、英、瑞士都曾修正確診數據

因為檢驗量能不足,導致數據大塞車,這樣的情況台灣不是首例,根據WHO統計,從疫情爆發以來,包括美國、英國和瑞士等國家,都不只一次在事後進行確診數據修正,可見在公衛病體系上是很常見的現象。

指揮中心一舉公布400例「校正回歸」確診個案,到底什麼是校正回歸,民眾聽得霧煞煞,不過醫師解釋,校正回歸在病例統計和分析上,的確有其必要性。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,「校正回歸的目的是讓真正的疫情曲線,表現出它跟時間的相關性變化」。

律師呂秋遠說,「這樣的校正其實是正確反映疫情,因為我們不能夠以所謂的昨天721例來看,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把這多出來的400例,分配在正確發生的時間」。

校正回歸有必要 呂秋遠:勿對指揮中心產生不信任感

政大財管系副教授盧敬植在臉書貼文,指出以總體經濟學家來說,政府公布數據後再做修正,是常見的情況,而且並不見得是政治動機造成的,往往有「實務操作的原因」,不過網路上還是有很多揶揄的貼文,律師呂秋遠擔心,恐怕讓民眾對指揮中心產生不信任感。呂秋遠說,「有人如果認為,指揮中心說的都是假的啦,不用相信啦,那這樣對於台灣疫情的防備,是有相當大的傷害」。

面對不熟悉的新名詞,民眾難免一時搞不清楚,不過「校正回歸」在國際上並不少見,台灣現在也面臨檢驗塞車問題,才是必須校正回歸的主要原因。

台北/林宸頡、楊岳達、陳詩雨、葉凌帆 責任編輯/林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