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4國際數學日 猜猜「圓周率」3.14怎麼來
大家可能都知道圓周率是3.14,但這個數字到底是怎麼來的?趁著3月14號國際數學日,讓數學老師還原圓周率來由。18世紀的一場「投針實驗」,當時科學家實驗中意外得出圓周率大約會等於2倍的「投擲次數」除以「相交次數」獲得3.14這數字。時光拉回2021年3月14日,現代數學老師用竹籤還原當時實驗,確實很接近圓周率3.1418,讓不少參與的大小朋友都直呼很新奇。
投針實驗算圓周率 科教館揪萬人拋竹籤實測
當年一名法國科學家布豐,在1777年時做了一項「投針實驗」,想計算把針丟在平行線上可能相交的機率,結果意外發現,當針的長度和平行線間隔一樣長時,圓周率大約就會等於2倍的投擲次數除以相交次數。
3月14國際數學日這天,大小朋友來到科教館做實驗,一起揭開圓周率3.14的祕密!
在一聲「國際數學日快樂!」後,大家一起把竹籤拋到地上的平行線,數學老師帶大家還原當年實驗,除了丟出兩千多跟竹籤,再加上全台100多間學校、超過300個班級的實驗記錄,得出結果3.1418左右,確實很接近圓周率。
國際數學日還原實驗 算出圓周率超驚奇
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助理教授陳宏賓表示,「我們號召全台灣1萬多個師生,來做這個事情,就是希望這個大的數據,可以讓我們看見,他算出來的確是接近圓周率。」
數學公式很難,不過實際驗證一遍,不但有趣,還能幫助小朋友記憶,更能激發探討的好奇心。小朋友說,「如果可以有遊戲的話,我們會比較會專注一點。」家長也說,「小朋友會去問說圓周率是什麼,還有面積是什麼,可能可以激發他去探討為什麼。」
科教館在國際數學日這一天,推出各種實作體驗,讓民眾認識幾何圖形和數列概念等,動手玩科學。
台北/周利庭、甘而棣 責任編輯/林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