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延燒 燒出胸腔重症人力危機
臺大醫院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:「這個光源是照射到我們前面的喉頭端,那管路的話,一般就會順著這個角度這樣進去。」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出現嚴重呼吸衰竭,就必須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。臺大醫院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:「插管下去,我們在看病的時候,就順著這個這樣滑進去。」插管時,因為相當接近病人口鼻,又會產生大量病毒飛沫,讓這些站在第一線的胸腔重症科醫師,暴露在極高的感染風險。
臺大醫院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:「我們面臨這種急救,要插管的機會是很多,這樣插管其實那個近距離,對方病人本身飛沫上面,產生的風險也很大。」
重症緊急狀況多 前線醫護與死神搶時間
投入重症治療15年的古世基醫師,過去防疫一年來,經手過5位確診重症病患,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,只要接觸確診者就得穿上全套防護裝備,依序戴上N95和外科兩層口罩,接著穿上從腳底到頭頂,完全包覆的防水隔離衣。戴上手套、護目鏡,全身包得密不透風,著裝時還要兩兩一組,是徹底做好防護,避免任何暴露。
臺大醫院防疫病房護理長潘玫燕:「後面我可能看不到,大家合作的時候可以幫他看,順便還可以做個確認,看看有沒有哪個地方是有破損。」臺大醫院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:「因為有時候穿的時候,太用力扯還是會撕裂。」
臺大醫院兩層樓共16間負壓隔離病房,每看一位病患都要換裝,過程完全不能碰觸遭汙染的隔離衣外層,避免病毒噴濺,但即使動作再熟練、再迅速,著裝過程最快也要5分鐘,一旦重症患者出現緊急狀況,這5分鐘很可能就是搶救關鍵!面對病人生死交關,又得和時間賽跑,做好自我保護,讓胸腔重症科醫師的身心背負極大壓力。
臺大醫院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:「加護病房病情就是變化很快,所以對我們來講就是,病人如果有一些病情隨時改變,我們當然就直接介入去做處理,特別這種新冠肺炎這個期間,那裡面有隔離室有重症患者,所以那個是有點真的在搶時間。」
重症病情瞬息萬變,隨時得從死神的手中搶救生命,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,20多年來治療過的重症病患超過千人,透過臨床實戰,把寶貴經驗傳授給年輕醫師,因為想要成為胸腔重症科醫師,除了1年的一般醫學、3年內科訓練之外,還要加上2年胸腔專科,和1年的重症資歷,等於醫學院畢業之後還要經過7年紮實訓練。
臺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:「相對於心臟內科或腸胃內科,會多一年重症的訓練,不是只有單純胸腔疾病的問題,那可能合併很多器官功能的障礙,那我們怎麼樣子學習整合你的知識,把這些各個器官障礙的病人給救回來,那是一個很高的一個成就。」胸腔重症科是所有內科中,訓練時間最長的一門專業,需要整合的醫學知識與技術也最多,年輕醫師想要投入,往往需要更高的熱忱。
臺北榮總胸腔重症科醫師沈易綸:「胸腔這一塊看國外的一些研究發展,其實這是很重要的領域,一直都有一些很新的藥物研究慢慢在出來,其實是很有發展性的。」臺北榮總住院醫師孫瑞璘:「中間訓練的過程,一定會有很多就是沒有做好,不好的時候,那就是從訓練的過程中學習。」
胸腔重症科報考醫師 2016年起逐年遞減
加護病房緊急狀況多、感染風險高,種種因素讓國內醫療院所的胸腔重症科,從5年前就開始出現人力斷層危機,每年報考胸腔暨重症科的內科醫師,從94年102人,創下最高紀錄後逐年遞減,105年開始,全台灣每年不到40人投入胸腔重症科,106年更低於20位。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:「以前每100個內科專科醫師,大概會有20到25人會選這個胸腔科,這很多,大概占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,本來是四大科,現在變成內科專科裡面的三小科,沒人想要選。」昔日內科熱門四大科,如今變成讓許多醫學系學生和醫師們,敬而遠之的專科,問題就出在緊急狀況和風險多,薪資報酬卻不見得比較高。
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:「胸腔重症裡面,幾乎是沒有一個自費的項目,也沒有自費醫材項目,所以全部都是靠健保,那健保現在年年就是把這個醫療 ,這個醫事人力的費用、診察費都往下壓的同時,這個科就變成一個重要的一個錢少。」以胸腔重症科最重要的檢查項目支氣管鏡來說,從病人鼻腔或是口腔進入,每次檢查都要監測呼吸和氧氣狀況,必要時還要抽出痰液或是檢體,比起腸胃科的腸胃鏡檢查,大約5到10分鐘就能完成,健保給付約1500元,支氣管鏡得花15到30分鐘,困難度和感染風險相對高出許多,但健保給付卻只多100元。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:「(患者)中間會非常的劇烈的咳嗽,甚至非常不舒服,那它的過程也比胃鏡,還要花很多時間,結果它的健保費用只有多100塊而已。」
臺大醫院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:「支氣管鏡它核定的日期是民國84年,從來沒有再調過了,但胃鏡它核定日期是民國101年。」臺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:「目前健保對支氣管鏡的給付真的太低了 ,這是實在話,事實上面對不同的風險,操作的流程完全不同,那給付不應該齊頭式的一致。」
重症醫療最後防線 人力危機亟待解決
其實重症治療,可說是整個醫療體系最後一道防線,幾乎每種嚴重疾病,最後都可能面臨重症,不可取代的重要性。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:「你前面的病再怎麼會治療,進到加護病房,如果不能得到一個最新、最好的治療,那前面的醫療其實就會喪失它的意義。」
臺大醫院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:「輕症、小病這些,是不是用部分的給付去解決、部分負擔,那重點應該放在急重難、罕見這些問題,重症是大家的需求,老年化之後 ,新興疾病之後,這麼多病人都需要我們的照顧,那怎麼樣去鼓勵醫療人員。」
目前國內胸腔重症科醫師,醫病比大約1比10,也就是說加護病房1位醫師,最多同時醫治10位重症患者,面對情況複雜的新冠肺炎疫情,人力需求只會更大。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:「像紐約在疫情的一開始也出現了,就算機器夠、有加護病床了,可是病人的死亡率卻是以往的3倍、5倍這麼高,發生了什麼事?因為那時候醫師不足,尤其是胸腔重症醫師不足,所以他們需要找骨科醫師,或者精神科醫師,去顧這些重症病人。」
目前國內重症患者人數還不算多 ,不過一旦疫情惡化,重症患者暴增,國內醫療人力恐怕不堪負荷。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:「像現在日本疫情往上燒,他們也是第一個拉警報的,就是重症床位不夠、重症的醫療人力不夠,前線的醫護逃離現場,因為壓力太大了,工作又辛苦,所以我們其實要未雨綢繆。」
的確是該未雨綢繆,只是國內胸腔重症科醫師人數連年下降,目前全台大約只有1500位,往年沒遇上特殊狀況,醫療人力還可以撐得過去,但新冠肺炎爆發的這一年,更加凸顯出胸腔重症科醫療人力的急迫性,除了醫界堅守崗位抗疫之外,醫療環境和體制也該全面檢視,畢竟一旦哪個環節失守了,最後賠上的,恐怕是全民的醫療權益和健康。
記者/蔡佳珍 陳世忠 責任編輯/張庭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