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道走山十年傷痛教訓 "地錨鏽蝕"不可不防

邊坡監測人員定期巡視國道邊坡安全。

國道走山十年 傷痛教訓

2010年,4月25號,國道三號3.1公里處發生走山意外,邊坡擋土牆,20多萬噸的土石崩落,交通完全中斷,封閉道路整整一個月,更令人難過的是,這場意外,奪走四條人命,摧毀了四個家庭。走山罹難者家屬賴德卿:「那段時間我每次到現場,心跳都會加快,心裡會很慌張,所以我每次一到現場,我就覺得我必須克服那種內心的恐懼。」

那座崩塌的山,雖然早已恢復寧靜,但十年前,卻引起國人恐慌,因為誰也沒想到,行駛在國道上,竟然會有從天而降的災難,特別是,那天無風無雨,沒有地震,一度查不出,崩塌主因。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廖洪鈞:「我的優等生怎麼會這個樣子,設計(單位)是世曦(公司),台灣第一,施工是中華工程,那時候也是台灣名列前茅,為什麼這個鐵三角作出來的東西,會突然發生走山。」

地錨鏽蝕斷裂 痛定思痛

廖洪鈞曾任大地工程學會理事長,是台灣著名的地錨專家,事發後,他被任命為國道三號走山調查專案小組的召集人,從設計、施作到地質狀況,仔細檢討追究,哪一個環節出問題,最後終於找出答案。2011年交通部調查報告出爐,主因是穩定邊坡的地錨,內部鋼絞線鏽蝕 ,專家認為在崩塌前事故地點的順向坡,因為地下水滲入造成坡面土石軟化而滑動,加上地錨鋼絞線長期接觸水份鏽蝕才會崩塌,這起嚴重意外也揭開長久以來被忽略的地錨問題。高公局工務組組長楊熾宗:「十幾年前我們的地錨的部分,是比較沒有這麼重視它的阻水的效果,在以前我們跟外界的地錨施作部分的要求,憑良心講規範是有,但是沒有非常的嚴謹。」

這場教訓,讓治水議題,成為當務之急。高公局工務組組長楊熾宗:「在我們整治的過程當中,水的處理是最重要的,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的溯溝,溯溝的部分的處理,讓它的自然的淨流水的部分,藉由溯溝的部分能排出來。」

邊坡安全分級 時時監測

根據高公局統計,目前國道有256處高風險的邊坡,多數是為了建設國道,必須穿山越嶺,開挖山壁,回填路基,風險相對高,因此導入自動化監測,建立「邊坡生命周期維護管理系統」,監控包括雨量、水位,邊坡的位移資料,一旦有異常,便會發出警告。同時以人工輔助方式,管理2500多處,所有邊坡資訊。

高公局工務組幫工程司魏佳韻:「我們就把紅綠燈的概念引進來,綠燈就是達到正常的範圍內,那我們有設置警戒值跟行動值,我們透過這些監測讀值,讓我們判定邊坡是不是有一些異常狀況」

上一堂山林課 制定規範

走山罹難者家屬賴德卿:「除了高速公路以外,其他的地方還有邊坡的問題,那如果因為這個事件,讓所有的邊坡得到檢視與維護,那這四個人的犧牲就更有價值了。」

事發至今十年,採訪團隊來到賴德卿的家中,一進門就看到她家裡的櫃子上,依舊擺著一家四口全家福照片。直到現在,每到清明時分,她都會與二位女兒,重回事故現場,追思緬懷,在賴德卿床頭的牆上,還貼著三百塊,我們詢問為什麼把錢貼在這裡呢?

走山罹難者家屬賴德卿:「這是我先生在事故的時候,口袋裡留下來的錢,那我把它貼在我的床頭,覺得那是他留下來的愛心,我會常常去摸他就好像摸到他的心一樣,這是他的愛心。」

字裡行間,充滿感性,她不希望再有家庭,有同樣的遭遇。十年過去,缺角的山壁、消逝的生命,也上了沈重的一堂課。

記者 陳彥珊、黃鈞豪/台北報導